12月18日晚间,今年早些时候传出的滴滴收购支付牌照公司一九付的消息得到确认。高鸿股份公告称,下属子公司同意北京高阳捷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转让北京一九付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全部股权,交易价款确定为3亿元。
早在去年9月,美团点评重砸10亿元完成对第三方支付公司钱袋宝的全资收购,拿到了梦寐以求的第三方支付牌照。就在前不久,曾因缺乏第三方支付牌照而被央行下线的美团自有支付功能再次上线。
至此,购买一张第三方支付牌照成为了美团、滴滴们撇开支付平台,补强自身短板的重要任务。
相比起来,这些羽翼渐丰的互联网企业纷纷露出了自己的又一个野心:战略定位于移动入口,策略步伐则是发展到移动支付的阶段。
“美团、滴滴”的不甘心
在发展的前几年,美团、滴滴们逐渐完善了围绕自身业务的各个场景:出行、打车、票务、外卖、团购,这些都需要经历支付环节。作为产业链的重要一环,支付首先满足的就是安全与便捷。在O2O的应用场景下,C端用户扫描二维码,输入密码,完成交易过程。
但随着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平台迅速崛起之后,接入这些平台的企业开始担心,如此大量的用户交易数据并没有流通在自己的平台上,自然它们也开始尝试做自己的支付平台。
以滴滴为例,除了每年向腾讯缴纳高昂的通道费用外,资金的流向与支付数据等能够分析用户消费行为的数据,也不在自己的手中。同美团的尝试一样,滴滴也在寻求在“场景+支付”的闭环,将支付渠道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而滴滴若想展开更多的金融业务,就一定要绕开腾讯,获得支付牌照,包括已经布局的理财和汽车金融领域,尤其是在互联网车贷与保险、用户数据资产,甚至是征信系统上也能放开手脚。
而另一方面,在B端用户层面,需要的是结合业务和工作效率上一定的功能扩展,这部分企业用户仍是潜在的价值洼地。而失去了早期依靠C端用户野蛮生长的烧钱时代,包括携程、美团、滴滴在内也早已将视野转向了B端。
当然,还有一点问题是,用户有时并不见得愿意为打车而尝试其他支付体系,除非做到了垄断。
背靠央妈 频频挑事儿
麦肯锡在8月发布的报告中指出,2016年,中国与个人消费相关的移动支付交易额高达79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11倍;据易观智库报告显示,到2017年第二季度,移动支付市场上,支付宝占53.70%,腾讯金融占39.12%,这两家就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剩下10%的份额则由其他林林总总的第三方支付工具来瓜分。而这个“林林总总”中就包括了一类有着特殊身份的——银行。
12月11日,在央行的指导下,银联联合各家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共同发布“云闪付”APP,这一赶在双12电商消费节前的行动,无疑是要跟支付宝、微信再起战火。
2015年,银联开始推出云闪付的概念,2016年上线各类手机Pay,今年又开始推进自己的二维码支付产品,今年5月27日,银联还发布了标准二维码产品。
而随着今年8月央行下文要求非银行支付机构接入“网联”平台处理,支付宝们通过网联搭建的共有转接清算平台而被正式收编,银联的反击愈演愈烈。
相比以往的银行APP,“云闪付”上,用户能统一查询各类银行的优惠,享受不同银行卡购物折扣及领取福利,同时还接入了“票务”、“商城”等生活类平台服务。
证券时报曾指出,“很难轻易地判定银联的市场化转型与每一次的打法效果到底如何,因为虽然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移动份额仍旧基于流量优势放大,但银行的觉醒与其他第三方支付的扩容,配合着银联的迅速谋变,市场格局远未最终落定。”
除了智能手机之外,未来势必会有更多的交互方式如近场支付的出现,而像支付宝、微信这种的二维码扫码方式是否也会被替代呢?把握住了赛道只是首屈一指步。
尽管目前来看,移动支付领域基本被支付宝、微信瓜分殆尽,但无论是日渐长大的美团、滴滴们,还是被打得节节败退的银联们,它们从来都不甘心于在巨头的屋檐下,被人玩弄于鼓掌,这也是为什么滴滴、银联都要做自己的支付工具。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最快3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QQ:259-685-990